【城市观察】"圈"出幸福感:上海社区生活圈的升级密码

⏱ 2025-08-17 06:07 🔖 上海龙凤419 📢0

(首席记者 林墨)在曹杨新村"社区会客厅",72岁的张阿姨正通过智能终端预约当天的老年助餐服务。"步行5分钟到菜场,8分钟到社区卫生站,"她划动着屏幕,"连裁缝铺都在楼下转角处。"

这种便捷的生活体验源于上海正在全面推进的"15分钟社区生活圈"升级计划。市住建委2025年数据显示,全市已完成632个生活圈提质改造,覆盖率达89%,居民满意度达92.3%。最具代表性的是静安区"静·邻坊"项目,这个融合社区食堂、托育中心、共享办公的复合空间,已成为网红打卡点。
上海花千坊龙凤
"社区不是简单的物理空间,而是情感共同体。"在杨浦区创智坊,规划师李想向记者展示他们的"数字孪生社区"系统。通过3D建模和实时数据,居民可以参与社区改造的虚拟决策。更令人惊喜的是他们的"社区货币"计划,居民参与志愿服务可兑换特色服务。"上周用积分换了插花课,"带着孩子的王女士说,"下周准备兑换共享厨房使用权。"
上海花千坊419
商业服务也在创新转型。记者在徐汇区乐山邻里汇看到,这家由老菜场改造的社区中心,既有AI智能秤,也保留了老师傅的修表铺。"智能系统帮我们分析居民需求,"负责人指着数据大屏,"传统手艺则保留了社区温度。"
上海水磨外卖工作室
文化空间同样在升级。普陀区万里社区的"24小时书香驿站",通过人脸识别实现全天候开放。周末的长宁区"社区艺术季",居民们正在将废弃物品改造成公共艺术品。"我们不只是提供服务,"策展人陈小姐说,"更在创造社区记忆。"

从黄浦区的老城厢微更新到浦东新区的前沿社区实验室,这场社区革命正在重新定义城市生活。当科技遇见人情味,"宜居城市"正变成"乐居家园"。(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