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文化传承】绣针与芯片的对话:上海女性非遗传承人的双面人生

⏱ 2025-08-17 02:43 🔖 爱上海官网 📢0

(首席记者 沈墨)在豫园老街的工作室里,国家级非遗"上海绒绣"传承人李霞正在调试一台特殊的绣架。这台融合了AI算法的智能设备,能将她50年的刺绣经验转化为数字针法库。"年轻时学艺要'偷师',"她轻抚着正在刺绣的机械臂,"现在我把毕生绝活都'教'给了它。"

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奇妙融合,正在上海非遗圈形成新风潮。市文旅局2025年数据显示,上海女性非遗传承人占比达68%,其中45岁以下年轻传承人同比增长213%。最具代表性的是位于虹口区的"非遗创新实验室",这里汇集了12位女性传承人共同研发文化传承新技术。

阿拉爱上海 "守正创新才是真传承。"在朱家角的工作坊,"海派剪纸"传承人王敏向记者展示了她最新的增强现实作品。通过手机扫描,静态的剪纸作品会演绎出完整的民间故事。"奶奶剪窗花是为祈福,"她演示着交互效果,"我用数字技术让祝福流动起来。"

教育领域呈现可喜变化。00后面塑传承人林小雨在华东师范大学开设"非遗+科技"选修课,学生们用3D打印复原老上海街景。在她位于田子坊的体验馆,记者看到孩子们正用导电面团制作会发光的传统人物。"外婆捏面人给儿时的我,"她帮小朋友调整电路,"我教孩子们用面人讲故事。"
上海龙凤419官网
商业创新同样精彩。在南京西路的快闪店里,"盘扣技艺"传承人张婷将传统旗袍扣饰改造成蓝牙耳机盒,产品上线当日即售罄。更令人惊喜的是其"数字工坊"项目,爱好者们通过VR设备就能学习复杂盘扣技法。"母亲说手艺要'藏',"她展示着虚拟教学系统,"我认为要'联'。"

上海私人品茶 深夜的思南公馆,"古琴修复"传承人周芸仍在调试她的声纹数据库。这个收录了300多张老琴音色的项目,正帮助各地博物馆复原失传的琴曲。"师父传我'以耳代目'的绝技,"她播放着数字修复的《流水》,"我用算法让这份听觉记忆永存。"

从城隍庙的老工坊到西岸的科创中心,这些上海女性正用不同方式诠释着传承的真谛。她们可能是身着汉服调试全息投影的工程师,也可能是捧着iPad临摹古画的绣娘,在这座永远新鲜的城市里,文化传承从来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。(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