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记者 王晓阳 上海报道】2025年盛夏,位于愚园路历史风貌区的"创邑SPACE"迎来三周年庆。这座由老洋房改造的创意园区,既保留了原有的Art Deco建筑风格,又注入了共享办公、艺术展览等新功能。"周一到周五是白领办公区,周末变身为市民文化空间。"运营总监李明介绍。这样的更新样本正在上海遍地开花——截至2025年6月,全市完成历史建筑活化利用项目287个,较五年前增长3倍。
一、建筑重生:从静态保护到动态更新
黄浦区思南公馆片区,30栋百年老建筑经过"修旧如旧"的改造后焕发新生。"我们采用传统工艺修复砖墙,但内部全部升级为智能楼宇系统。"项目总工程师张伟说。这种"外壳保护、内核升级"的模式,使历史建筑使用率提升至92%。
更富创意的是虹口区"音乐谷"项目。原上海工部局屠宰场变身音乐创意产业集聚区,"我们保留了工业建筑的粗犷感,加入声学设计和现代设备。"设计师林嘉欣说。2025年,该园区已吸引87家音乐相关企业入驻。
上海龙凤419社区 二、社区活化:从物理空间到文化生态
静安区张家花园的"72家房客"改造令人耳目一新。原本拥挤的里弄住宅被改造为"新式石库门社区",既保留邻里格局,又增设现代化设施。"老邻居们还在,但生活质量天壤之别。"居住40年的王阿姨感慨。这类"原址回迁"项目已惠及居民3.2万户。
徐汇区衡复风貌区的"街区博物馆"计划则另辟蹊径。通过AR技术,游客扫描建筑外墙就能看到历史影像。"让每一面墙都讲故事。"策展人陈洁介绍。该计划实施以来,社区游客量增长45%,居民满意度达91%。
上海贵人论坛 三、制度创新:从单点突破到系统推进
上海市历史风貌保护办公室推出的"容积率转移"政策备受瞩目。开发商保护历史建筑,可获得其他地块的开发权。"这找到了保护与开发的平衡点。"规划专家吴明评价。政策实施三年来,历史建筑拆除率下降76%。
更前瞻的是"社区规划师"制度的推广。每个风貌区配备专业团队,全程参与更新决策。"我们架起了居民、政府和开发商沟通的桥梁。"社区规划师周颖说。2025年,该制度已覆盖全市83%的历史风貌区。
上海龙凤419 【专家视角】
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指出:"上海的城市更新正在从'保建筑'向'育生态'转变,这种重视文化延续性的做法,为全球城市提供了中国智慧。"
【记者观察】从外滩万国建筑群的灯光秀到田子坊的创意小店,从张园的里弄更新到杨浦滨江的工业遗存改造,上海正用绣花功夫织就一幅古今交融的城市画卷。在这座永远在更新的城市里,历史不是负担,而是面向未来的独特优势。(完)